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6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662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297篇
地质学   1843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导航地图中现有的匹配算法在复杂路段的匹配效果一般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匹配算法。首先,引入分块思想,提出将路网中的每个路段按规则分为简单路段块和复杂路段块,不同路段块采取不同的匹配算法;其次,充分利用车辆行驶的连续性,综合考虑了车辆行驶方向、车速与交叉口距离等多种因素对匹配结果的影响,在选取正确的匹配路段时合理利用了历史数据信息。实验表明,该算法不但对能够改善复杂路段的匹配效果,而且还能够对匹配点沿路段方向上的误差进行实时校正。  相似文献   
62.
何俊杰  丁兴  王玉荣  孙卫东 《岩石学报》2015,31(7):1870-1878
钛是自然界中最不活泼的金属元素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钛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能进入热液流体中发生迁移,其中氟可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了300℃和50~400MPa压力条件下氟钛络合物(K2Ti F6)的稳定性以及沉淀-陈化-返溶作用和压力对氟钛络合物水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氟钛络合物水解的过程中,由于Ti O2沉淀物的陈化作用,在稳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沉淀物的返溶很难发生;但在缓慢降温和机械性振荡过程中,沉淀物的返溶会明显发生。而且,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力的改变对K2Ti F6水解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显示氟钛络合物不管在高压还是低压环境下均遵循近似的水解规律。本文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压力的增高会促进水解反应沉淀物的陈化,进而抑制沉淀物的返溶,但并不破坏水解反应的平衡。最后,本文提出金属络合物的形成-水解-沉淀/返溶-陈化过程是水-岩作用或热液成矿过程中高场强元素活化、迁移和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3.
Ti是自然界中丰度最高的高场强元素(HFSE),其主要赋存矿物——金红石的溶解度决定了俯冲带HFSE的活动与循环。而富氟流体被认为是影响Ti等HFSE能否活化、迁移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不同浓度的氟钛络合物(K2Ti F6)在100MPa压力和200~500℃温度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在热液条件下发生显著水解,水解程度与温度和初始浓度密切相关,即温度越高、初始浓度越低,则水解程度越剧烈。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首次获得了K2Ti F6的表观水解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式:-ln K=(8972±788)/T-(4.16428±1.40362),其中获得的热力学参数为:ΔrHΘ=74.59±6.55k J/mol,ΔrSΘ=34.62±11.67J/(mol·K)。同时,运用上述获得的关系式将温度推广到俯冲带条件,计算了金红石溶解度和流体中Ti的最大迁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金红石的溶解度大于1000μg/m L时,富F流体能有效迁移的Ti大于1μg/m L;随着金红石溶解度的增加,Ti的有效迁移百分比也逐渐增大,但俯冲流体中Ti的最大迁移量可能不超过6700μg/m L,比之前的预计要低得多。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富F流体能最大程度活化并迁移Ti等HFSE。其中,对于岩浆-热液体系而言,F主要通过在岩浆中预富集,然后再大量分配进入晚期流体中而形成富F流体;对于俯冲带而言,多硅白云母的脱水或热解是形成富F流体/超临界流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4.
姜桂春 《探矿工程》2015,42(1):34-37
根据多年对聚丙烯酰胺无固相冲洗液钻进技术在地质岩心钻探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分析聚丙烯酰胺无固相冲洗液钻进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如何发挥其优势,利用聚丙烯酰胺无固相冲洗液钻进水敏地层及其它复杂地层,解决难以钻进的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完善、选择适宜的钻井冲洗液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建议,使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地质岩心钻探钻进技术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5.
滇西南团梁子岩组是南澜沧江构造带内重要的构造岩石单元之一,与兰坪-思茅盆地演化有密切联系。由于层序恢复困难和缺乏标志生物化石,该套岩石地层的时代归属缺乏有效约束。江桥团梁子岩组中基性脉岩和构造分异石英脉岩较为发育,在岩石学观察基础上,以绿片岩、辉长(绿)岩及与区域面理(S2)同期的构造分异石英脉岩为研究对象,借助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对其中分选出的锆石开展了精确的U-Pb年龄测定。2件绿片岩样品31个锆石测点中存在4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816~1542 Ma(加权平均为1630±210 Ma,N=6)、850~832 Ma(加权平均为844±95 Ma,N=2)、517~422 Ma(加权平均为438±26 Ma,N=4)和292~188Ma(加权平均为219.7±8.5 Ma,N=19)。2件辉长(绿)岩样品31个锆石测点中也存在4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2256~1357 Ma(加权平均为1646±160 Ma,N=16)、861~750 Ma(加权平均为773±92 Ma,N=2)、484~388 Ma(加权平均为433±38 Ma,N=6)和320~233 Ma(加权平均为253±16 Ma,N=7)。1件构造分异石英脉岩样品20个锆石测点中有3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244±19 Ma(N=1)、430±5 Ma(N=1)和312~212 Ma(加权平均为229.6±6.7 Ma,N=18)。不同类型岩石中的各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极为接近,代表了不同的地质意义,其中1646~1630 Ma可能代表了团梁子岩组原岩的形成年龄,而253~219 Ma可能代表了团梁子岩组在此时期受到构造热事件影响,该事件可能与古特提斯洋盆由西向东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本次获得的绿片岩、基性脉岩及构造分异石英脉岩锆石U-Pb年龄将团梁子岩组时代约束为老于1630 Ma,即中元古代,可能属澜沧岩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6.
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根据宏观与微观构造测量,通过分析区域岩浆活动性及其测年资料等,揭示了在辽南庄河栗子房地区存在另一个变质核杂岩构造,即栗子房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3层结构和5个部分,即由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的下盘、由不同层次的构造岩组成的中部拆离断层带以及由前寒武纪沉积盖层和白垩纪伸展盆地构成的上盘。栗子房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运动方向为上盘相对下盘由NWW向SEE方向运动,与辽南金州变质核杂岩和万福变质核杂岩在几何学、运动学极性和形成时间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形成于同一动力学背景。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可为阐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及岩石圈的力学和流变学属性提供依据。同时,变质核杂岩与金矿床成矿关系密切,栗子房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带附近可作为下一步金矿勘查的重点工作区,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67.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亚欧和亚非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对其沿线重要港口的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港口的自然条件、腹地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政府廉洁度,及其在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差别等因素,运用熵权-层次分析法对沿线51个国家的99个重要港口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港口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地中海地区港口竞争力普遍较强,亚洲次之,非洲最弱。② 港口的网络地位对竞争力的影响最大,竞争力强的港口多位于重要水域的战略通道,网络地位高,辐射范围广。③ 我国投资的部分沿线港口综合竞争力与成熟港口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具备较大的竞争力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8.
复杂卫星图像中的小目标船舶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红革  王诚  喻钧  白小军  李蔚 《遥感学报》2020,24(2):116-125
船舶作为海上的重要目标,实现对船舶自动识别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卫星图像中云雾、海岸背景等复杂海情对船舶识别带来的干扰,以及小目标船舶高漏检率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船舶识别的深度学习网络,该网络可分为多尺度训练、特征提取、生成目标建议区域、船舶分类这4个部分。首先,采用多尺度的训练策略,将多尺度的船舶样本送入网络中进行训练,这样在训练样本中加入了大量小目标船舶的样本,使网络充分提取到小目标船舶的特征;其次,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目标船舶进行特征自适应提取;然后,目标区域建议网络可依据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到的特征,在图像中找到感兴趣目标区域,即框定船舶的位置;最后,通过多个全连接层的组合,将高维特征映射到一个4元组中,再运用分类函数输出每一类船舶的概率值,概率值最大的则为该船舶的类别。同时为解决云雾遮挡和海岸背景的干扰,采用了一种负样本增强学习的方法,在样本数据集中加入了大量只含有云雾和海岸背景的图片,进行负样本扩充,增强网络模型对云雾及海岸背景的特征学习能力,以此解决复杂海情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海情条件下的船舶识别难,以及小目标船舶识别难的问题,实现了复杂海情条件下的船舶识别。同时,与现有成熟的深度学习目标识别算法相比,本文算法的精确度和召回率分别提升了6.98%和18.17%,所训练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69.
The main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 (Shirataki unit) of the Sanbagawa metamorphic complex in central Shikoku is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mafic schist layers that show the mid‐ocean ridge basalt (MORB) affinity. These MORB‐derived schist layers are absent in a southern (structurally lower) domain within the unit. Instead, sporadic occurrences of small metabasite lenses that contain relict igneous minerals (Ti‐rich augite and kaersutite) indicative of alkali basalt magmatism are newly recognized in the southern domain. Compositions of relict clinopyroxene in metabasalt are useful to identify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origin of the protolith basalt, and those in each unit of the Sanbagawa metamorphic complex are presented. The metamorphic grade of the Shirataki unit generally increases structurally upwards i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highest‐grade zone, and metamorphic zonation is subparallel to litho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The protolith assemblage of the Shirataki unit shows a distinct change from the southern low‐grade domain (lower Shirataki subunit) composed of terrigenous sedimentary rocks (mudstone and sandstone) with minor alkali basalt to the northern higher‐grade domain (upper Shirataki subunit) consisting of terrigenous and pelagic sedimentary rocks with abundant MORB.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ca 95–90 Ma) suggest that both domains have Late Cretaceous depositional ages at the trench. Progressive peeling of 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 during subduction can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change of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the Shirataki unit.  相似文献   
70.
Phase equilibria modelling, laser‐ablation split‐stream (LASS)‐ICP‐MS petrochronology and garnet 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are integrated to constrain the P–T–t history of the footwall of the Priest River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orthern Idaho. Metapelitic, migmatitic gneisses of the Hauser Lake Gneiss contain the peak assemblage garnet + sillimanite + biotite ± muscovite + plagioclase + K‐feldspar ± rutile ± ilmenite + quartz. Interpreted P–T paths predict maximum pressures and peak metamorphic temperatures of ~9.6–10.3 kbar and ~785–790 °C. Monazite and xenotime 208Pb/232Th dates from porphyroblast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metamorphism occurred at c. 74–54 Ma. Dates from HREE‐depleted monazite formed during prograde growth constrain peak metamorphism at c. 64 Ma near the centre of the complex, while dates from HREE‐enriched monazite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garnet breakdown during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at c. 60–57 Ma. Near‐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to ~5.0–4.4 kbar was followed by cooling and further decompression. The youngest, HREE‐enriched monazite records leucosome crystallization at mid‐crustal levels c. 54–44 Ma. The northernmost sample records regional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emplacement of the Selkirk igneous complex (c. 94–81 Ma), Cretaceous–Tertiary metamorphism and limited Eocene exhumation.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riest River complex and other complexes of the northern North American Cordillera suggest shared regional metamorphic and exhumation historie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complexes to the north, the Priest River contains less partial melt and no evidence for diapiric exhumation. Improved constraints on metamorphism, deformation, anatexis and exhumation provide greater insight into th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in the northern Cordillera, and in similar tectonic settings elsew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